
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,能够被后世尊称为大帝的君主可谓凤毛麟角。我们耳熟能详的不过汉武大帝、永乐大帝、康熙大帝等寥寥数位。这些称号大多是在近代才被广泛使用的股票配资配资网站,在古代中国,大帝一词原本专指皇天大帝,人间帝王鲜少获此尊称。根据《逸周书·谥法解》的记载,则天法尧曰大,这样的评价绝非寻常君主所能企及。
随着时代变迁,大帝的称谓逐渐被用来形容那些开疆拓土、武功赫赫、威震四方的帝王。许多欧洲的君主在翻译成中文时也被冠以大帝之名,这种非官方色彩却极具威严的称呼便流传开来,形成了我们熟知的那些大帝称号。
值得注意的是,历史上确实有少数帝王敢于在谥号中使用大字。比如唐高宗李治的谥号为天皇大帝,五代十国时期南汉皇帝刘?的谥号也是天皇大帝。但细究起来,这些都是在隋朝之后的帝王。在隋朝之前,我们通常用谥号来称呼帝王,如汉武帝、汉献帝、隋炀帝等。而从唐朝开始,谥号变得越来越冗长,于是改用庙号来称呼,如唐太宗、宋太祖等。
展开剩余66%在中国历史上,唯有一位帝王的谥号直接就是大帝,他就是三国时期赫赫有名的孙权。我们对孙权的了解大多来自《三国演义》,但由于小说尊刘贬曹的立场,刘备的蜀汉被塑造成主角,曹操的曹魏是反派,而孙权的东吴则显得相对边缘化。小说主要描写了孙权的前半生,但事实上,这位曾经坐断东南战未休的君主,晚年却做出了一系列令人啼笑皆非的决策。
在初中历史课本中,我们都学过东吴将领卫温是历史上第一个发现台湾的人。但很少有人知道,这位发现台湾的功臣不仅没有获得嘉奖,反而被孙权处死。当时正值三国鼎立之际,人口是最重要的战略资源。为了快速增加人口,孙权决定向南拓展,于是派遣卫温和诸葛直率领万人舰队寻找夷洲(台湾)和亶洲(可能指日本)。虽然他们带回了数千人口,但由于远航途中士兵染病死亡者十之八九,损失远大于收获,孙权一怒之下将二人处死。其实早在出征前,陆逊等人就极力劝阻,认为劳师远征得不偿失,但孙权执意为之,最终只能拿将领出气。
晚年的孙权越发异想天开。当时东吴缺乏战马,而战马在冷兵器时代至关重要。辽东的公孙渊为牵制曹魏,假意归顺东吴。孙权信以为真,不仅封公孙渊为燕王,还派上万人的使团护送。结果使团一到辽东就遭到袭击,使节被杀,士兵被收编。公孙渊还将使者的首级献给曹魏,在奏表中称孙权为吴贼。这令孙权勃然大怒,险些举国远征,幸被群臣劝阻。
孙权晚年最大的争议莫过于两宫之争。在继承人问题上,他先是立三子孙和为太子,又对四子孙霸宠爱有加,让二人势同水火。朝中重臣如陆逊、诸葛恪等纷纷卷入这场争斗,导致东吴政局动荡。这种优柔寡断的立嗣方式,最终为东吴的衰落埋下了祸根。
发布于:天津市聚宝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